牙齒開咬的原因很多
基因遺傳、後牙過度的萌出,口呼吸,吐舌習癖 (tongue thrusting)、顳顎關節炎(或不明原因關節吸收)等都是常見的原因。
臨床上齒列矯正治療開咬 (open bite) 的基本原理
不外乎”門牙挺出(extrusion) 或臼齒壓入 (intrusion)”,其他治療選擇包括正顎手術。如果門牙牙冠偏長,或是牙周狀況不佳,不建議將門牙挺出。
臨床上大多在上顎大臼齒區植入迷你骨釘(TADs or miniscrew),將臼齒壓入,來降低門牙區開咬程度。
在解決錯咬(crossbite) 、開咬(open bite) 和深咬 (deep bite) 咬合干擾問題上,隱形矯正比傳統矯正更具優勢。
對於開咬的治療,因為隱形牙套有一定的厚度,咀嚼時咬到上下的牙套,會產生某些程度的臼齒壓入力(intrusion force)。傳統矯正牙套並未覆蓋牙齒咬合面,自然難以產生壓入的力量。因此,隱形牙套搭配每日咀嚼的訓練(咬QQ),對改善開咬更有幫助。
至於吐舌習癖 (tongue thrusting),或是嬰兒型吞嚥習慣,如果不糾正,矯正治療後容易產生復發( relapse),門牙常見縫隙(spacing)重新打開。改善方式包括舌擋 (tongue crib)、吞嚥動作訓練(tongue training),讓吞嚥動作變成中樞神經系統(大腦) 自動反射的動作。
本病例由診所轉介,患者因左下側門牙缺牙(#32),想要做假牙,但是門牙開咬假牙製作困難,診所建議患者接受矯正治療,改善咬合後再做牙橋或植牙。經過詳細治療計畫討論,患者希望減少社交困擾,選擇配戴隱形牙套。除了上顎大臼齒區植入兩只迷你骨釘,加上吞嚥動作及每日咀嚼的訓練,患者治療過程共配戴三組牙套(47副),開咬問題得到解決,治療完成後患者至贋復科做牙橋,最終達到良好的咬合。


治療方式: 上顎兩側大臼齒區植入迷你骨釘+吞嚥動作訓練+每日咀嚼訓練。

*上顎左右大臼齒區植入迷你骨釘 (紅色圓圈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