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牙就能保護牙齒嗎?

─守護牙齒和牙齦的新常識 河田克之◎著 郭寶雯◎譯晨星出版 <推薦序 > “Simple is the best!” 李慈心醫師 近來健康意識抬頭,台灣的民眾已漸養成刷牙的習慣,幾乎70%以上的人每天都會努力執行。一般潔牙用具,也能在超商和藥局便宜採購。但即便是使用了潔牙產品,許多人納悶為什麼仍無法實現永保牙齒健康的願望呢?? 本書作者是日本執業30多年的牙醫師河田克之,出版目的便是希望給予一般患者對牙齒治療和保健的正確常識,以永保健康的牙齒。身為世界第一長壽國的日本,其牙醫界曾推出80/ 20 的口號:即希望80歲時仍有20顆牙齒健在,好健康的度過終生。若試著比較80歲平均殘留的牙齒數量(28顆恆牙中),美國平均為15顆牙,瑞典為25顆牙,而日本卻平均僅剩7顆牙。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,民國95年台閩地區65歲以上民眾,平均殘留的牙齒數為14顆牙;80歲以上雖然沒有統計資料,應該和日本類似。這絕對不是因為日本或台灣的牙科醫療技術低劣,而是因為民眾仍缺乏保健牙齒的熱情吧! 書中提到「只要不是非常痛,或非常困擾的話,就不去看牙科」,這不只是日本人,也是台灣多數人面對牙科診所的心態。這樣的結果導致,國人牙齒健康狀況很糟糕。2005年(高醫大) 18歲以上一般成人全國性調查顯示,恆齒齲齒率86.61%,填補率僅40.22%。台灣不只恆齒蛀牙率極高,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調查結果顯示,18歲以上成人牙周病罹患率高達99.6%,有8.5%的人牙齦會流血,41.8%有牙結石,且男性比女性嚴重。台灣許多年輕人20多歲開始有牙周病,沒有治療持續惡化,而在中高齡時已是一口假牙的悲慘情況。 一般說來,刷牙時牙齦會流血、牙齦紅腫或觸痛就是牙周病警訊,最好儘早就醫。如果不治療會形成牙周囊袋,若囊袋超過3公釐,刷牙就刷不到,裡面會滋生無數細菌,細菌除了破壞牙周外,甚至也會透過血管跑到身體其他部位,目前研究均顯示,嚴重牙周病進一步可造成心肌梗塞、中風等疾病;。根據統計,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。牙周病攸關身體健康,國人常認為”牙痛不是病”的想法,一定要徹底改變。(見第五章) 身為兒童及齒列矯正醫師,我深感牙齒治療和保健更應該從小做起,甚至懷孕期間 (96頁)母親就要注意了,因為乳牙及恆牙的牙胚在胎兒時期已經發育(98頁)。台灣很多長輩認為乳齒會換牙,蛀牙不需要去看牙科,殊不知乳齒的蛀牙會影響恆齒的齒列(72頁),也影響顏面發育及身體健康;六歲剛萌生的恆牙第一大臼齒,更常被誤認為是乳齒而任其蛀掉不治療 (74頁)。另外台灣不少嬰幼兒的照護者夜間仍習以奶瓶餵食,造成早期全口奶瓶性齬齒,由於年紀小牙科治療困難,甚至要使用全身麻醉。嚴重蛀牙也常引起蜂窩性組織炎;家長们不可不慎啊! 作者認為失去牙齒的原因,並非老化,而是因為民眾對於牙齒健康的「常識」有誤,才讓這種情況無法改善。他強調正確地理解牙科治療的現況和極限,只要改變看牙科的方式,縱使到100歲也能繼續使用自己的牙齒。因此河田醫師從長年的臨床經驗中,找到了最佳的解決方法:「Simple is the best」(簡單最佳)--這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法,就是刷牙。 但是國民健康局98年調查結果顯示,僅有6成8受訪者每天刷牙兩次,5成2的人過去一年看過牙醫,看牙主要原因是填補蛀牙(28.5%)、止痛(27.9%),定期保養者只有兩成。所以國人對於口腔保健的重視仍需加強! 期盼國人的口腔健康未來也能達到 80/ 20 的目標;大家一起努力刷牙吧! 2010年04月 李慈心 於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